魚類活動軌跡是否正常,水體pH值、溶解氧水平是否穩定……這些關乎魚類健康生長的重要指標,如今在江蘇省駱馬湖有了全天候的“智慧眼”監測。日前,江蘇省首個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在駱馬湖正式啟用,標志著江蘇魚類資源監測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新跨越。
駱馬湖是江蘇境內第四大淡水湖,被江蘇省定為蘇北水上濕地保護區,同時也是南水北調的重要中轉站。水域內物種資源豐富,擁有蘆、藕、菱、蒲等20多種水生植物,鱭、鯉、鯽、鰱、鳙等近50種魚類,設有2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。
多年來,內陸水域魚類資源監測以傳統方式為主,即以周期性人工采樣配合計數計算為主要監測手段,監測工具多為刺網、底置籠壺等傳統漁具,魚類資源監測的實時性、數據代表性較低,智能化、信息化水平不夠。隨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、封湖禁漁等政策的實施,魚類種群數量得到有效恢復,為更精準監測魚類種群動態,江蘇省駱馬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(以下簡稱“駱馬湖漁管辦”)聯合省淡水水產研究所,成功研發了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。
在駱馬湖漁管辦會議室,新啟用的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通過水下攝像頭,可精準捕捉湖中魚類活動軌跡,自動采集視頻圖像、水質數據等信息。借助5G等無線通信傳輸方式,實時將信息上傳至監控中心與云服務器,并對信息進行自動分析和決策。
駱馬湖漁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,內陸水域魚類智能化監測系統已完成一期項目建設,項目組還將繼續推進二、三期項目建設,通過增加水聲學聲吶探測、魚類多模態監測數據AI智能化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,實現對魚類種類、生長指標以及資源量的自動化、智能化監測,讓漁業管理更加科學、智能、高效。